一辆辆满载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产品的大货车从钦州港驶出,标志着西南地区石化产业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10月30日,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在广西钦州港一次投产成功,首批固体化工产品合格并发运。这一总投资逾300亿元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建成,标志着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百万吨级乙烯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该项目作为中国石油首个从炼油全面转型炼化一体化的标杆项目,将推动广西石化实现从“炼油”到“炼化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转变,彻底完成从“燃料型”炼厂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型”企业的根本性跨越。

2023年土建时期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乙烯工程

2025年建成投产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乙烯工程

夜色下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乙烯装置
图片来源:广西石化
广西石化乙烯工程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也是中国石油“十四五”重点工程。
项目以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核心,共建有14套化工装置、2套炼油装置及配套公辅设施。
这一项目于2023年7月开工建设,历经两年攻坚,于2025年7月建成,今年8月全球规模最大的200万吨/年柴油吸附分离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10月27日,项目核心装置——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产出合格产品,为30日的正式投产奠定基础。
广西石化乙烯工程集成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石化领域自主技术体系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标志。
项目中应用的全球最大柴油吸附分离装置,采用“分子工程”理念,使原料利用效率照传统工艺提升15%以上,有效破解我国石化产业“油多化少”的结构性矛盾。
工程还建成了中国石油自有技术首套8万吨/年SBS和12万吨/年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装置,采用全球首台最大双变频器无扰动切换电机的乙烯制冷压缩机等关键设施。
一系列“全球首创”、“国内首套”成果的集中落地,为“十五五”期间高端化工装备国产化替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工程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表现突出,新增用电实现100%绿电保障,炼油、乙烯装置能耗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标杆水平。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少油品产量349万吨、增产化工品306万吨,高端聚烯烃、官能化橡胶、高端膜料、管材料等产品将填补国内供给缺口。
这一转变构建起“资源—产品—绿色应用”的循环链条,契合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为中国“双碳”目标稳步推进提供支撑。
广西石化乙烯工程的投产,标志着钦州石化产业实现了从“燃料”到“材料”的重要转型。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从佳指出,本次首批化工产品的成功发运,标志着钦州石化产业实现了这一重要转型。
项目将推动广西从基础化工向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格局转变,满足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市场需求。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石化乙烯工程的产品可辐射西南、华南及东盟市场,助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万亿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通过带动下游包装、建材、汽车等产业发展,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副总经理田文君表示,项目投产后不仅能推动广西产业格局转变,还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炼化产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此次外运的化工产品品类丰富,涵盖聚乙烯膜料、聚乙烯注塑料、高密度聚乙烯注塑料、聚丙烯拉丝料等。
同时还包括热塑性弹性体SBS、聚苯乙烯注塑料及环氧丙烷等产品,广泛覆盖农业、食品包装、鞋材、电子电器等领域。
这批产品的顺利发运,将为下游市场提供优质原材料支撑,有效填补区域高端化工产品供给缺口。
随着首批化工产品从钦州港发往各地,广西石化乙烯工程这座西南地区石化产业的新旗舰已经开始破浪前行。
项目全部投产后,不仅将填补区域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空白,更将助力中国在全球炼化产业格局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从北部湾畔扬帆起航,广西石化正驶向更广阔的产业蓝海。